
華泰集團自動化產品包裝機器人
李建華所說的,正是華泰集團面對近年來持續低迷的造紙行業,主動調解產品結構、化解過剩產能的華麗轉身。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聞紙生產基地,新聞紙年產能達200萬噸、占全國1/3的統計數字曾是華泰的驕傲,然而在新媒體快速發展,紙媒的新聞紙用量逐年遞減的情況下,扔掉落后產能的包袱、開辟新市場成為事關企業存亡的必然選擇。“去產能”不能光靠硬碰硬的削減,而是要做好有“加”有“減”的運算,李建華說,華泰一方面大刀闊斧淘汰落后產能,先后淘汰了價值20多億元耗能耗水高的3條草漿生產線、8條落后紙機生產線和9臺熱電機組;另一方面增上先進設備,公司投資200多億元引進9條國際最先進的設備和技術,建成了“低能耗、低排放、高效率、高品質”的六大國際領先的造紙基地,有效實現了產品生產的循環和可持續性。
“我們根據市場需求研發了填充紙、試卷紙、日歷紙,還有為客戶量身定做的香型新聞紙。”李建華掰著手指頭告訴記者,華泰從去年開始全面打造智能制造生產線;今年年初,改造升級后的10號機項目也已經投產,能滿足多種大眾化紙品和部分緊俏紙品的生產需求,預計年可實現銷售收入7.5億元,利稅1.35億元。通過一“加”一“減”去產能,華泰趟出一條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新路子,也成為東營市乃至整個行業內部的典范之一。
【中紙每日觀察】新聞紙作為華泰集團主業,2014年上半年供貨量大幅下降,價格也持續下滑,出現全面虧損,給公司帶來極大壓力。對此,華泰審時度勢,在一個紙機上開發出多個品種,開創“新聞紙+”模式。積極采取措施,加快“轉調創”,調整原料結構,開發新產品,大力壓縮新聞紙產能,在完成總部9#機、10#機技改的基礎上,著手對總部11#機、廣東華泰、河北華泰新聞紙機進行技術改造,向高檔文化紙、包裝紙轉型;同時,向造紙下游精美印刷轉型,發展文化產業;另外大力發展化工產業,拉長產業鏈,適度推進機械加工、新能源、生物制藥及文化、物流產業發展,實現集團公司的多元化、可持續發展。 (評論為中國紙業網原創,轉載請注明出處,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。)
相關新聞
“去產能”發展新動力 華泰創新綠色生產新聞紙
















紙友
行情
訂單
廣告
找貨
簽到
關注
客服
TOP